为高端装备提供一站式的技术服务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两种添加剂破解 HVLP 铜箔核心难题,粗糙度与剥离强度不再两难

2025-09-05 11

两种添加剂破解 HVLP 铜箔核心难题,粗糙度与剥离强度不再两难

 电子信息、5G 技术飞速迭代的当下,高频高速电路板作为通信设备的核心中枢,对关键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苛要求。其中,HVLP铜箔肩负着信号传输与结构稳定的双重使命。然而,长期以来,HVLP 铜箔面临着一个棘手的技术瓶颈:低表面粗糙度(保障信号低损耗传输)与高剥离强度(确保与树脂基板牢固结合)难以兼顾。

 

传统解决方案如涂层改性技术,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剥离强度,却会导致铜箔表面粗糙度升高,影响信号传输效率;激光键合工艺虽能*控制粗糙度,但其高昂的设备成本与低下的生产效率,难以满足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需求。就在行业陷入困境之际,一项全新的研究为 HVLP 铜箔技术突破带来了曙光 —— 通过在粗糙化溶液中添加 2,3 - 二巯基 - 1 - 丙磺酸盐(DMPS)与胶原两种添加剂,成功为这一矛盾找到突破口,为 电子信息高频材料、5G 电子材料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实验基础:*选材与科学设计联系电话:19921272900

为确保研究的严谨性与实用性,科研团队在实验初期进行了细致的基础准备。实验选用初始厚度为 18μm、表面粗糙度(Rz)小于 1.2μm 的铜箔作为基材,该规格铜箔与当前工业生产中高频高速电路板用 HVLP 铜箔的主流参数高度契合,保证了研究成果的可转化性。

 

在研究方法上,团队采用多维度技术手段协同分析:通过电化学测试(循环伏安法 CV、计时电流法 CA、计时电位法 CP)探究添加剂对铜离子沉积过程的影响;借助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剖析添加剂分子与铜箔表面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紫外 - 可见(UV-Vis)吸收光谱分析添加剂的光学特性,进而验证其吸附稳定性。多技术手段的结合,为*揭示两种添加剂的作用效果与机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性能突破:*浓度下的双向提升

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科研团队发现胶原与 DMPS 两种添加剂均能实现铜箔晶粒细化与剥离强度提升的 双向突破,且存在明确的*浓度区间,不同添加剂的性能表现各有侧重。

 

胶原:10mg/L 浓度实现性能平衡

当胶原浓度为 10mg/L 时,其对 HVLP 铜箔的改性效果达到*状态。实验数据显示,此时铜箔表面粗糙度从空白组的 1.2μm 降至 0.91μm,满足高频信号传输对低粗糙度的严苛要求;剥离强度则从空白组的不足 0.5N/mm 提升至 0.64N/mm,大幅增强了铜箔与树脂基板的结合可靠性。

 

从微观形貌来看,在 10mg/L 胶原作用下,铜颗粒平均尺寸从空白组的 0.28μm 缩小至 0.16μm,晶粒细化效果显著,且颗粒分布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铜箔表面能从空白组的 33.52mN/m 提升至 39.00mN/m,表面能的提高意味着铜箔与树脂基板的润湿性显著增强,为后续基板贴合工艺提供了有利条件。

 

a)无添加剂粗糙化铜箔、(a’)添加胶原蛋白的(粗糙化铜箔)的水接触角;(b)无添加剂粗糙化铜箔、(b’)添加胶原蛋白的(粗糙化铜箔)的二碘甲烷接触角

 

若胶原浓度偏离 10mg/L,性能则会出现明显波动。当浓度低于 5mg/L 时,添加剂在铜箔表面的吸附量不足,无法有效抑制铜离子过快沉积,晶粒细化与剥离强度提升效果微弱;当浓度超过 15mg/L 时,过量的胶原分子会在铜箔表面形成多层吸附,反而阻碍铜离子正常沉积,导致铜箔表面出现局部凹陷,剥离强度测试数据稳定性下降。

 

DMPS15mg/L 浓度兼顾效率与稳定性

与胶原不同,DMPS 的*浓度为 15mg/L。在此浓度下,铜箔表面粗糙度降至 0.9μm,略低于*浓度胶原处理后的数值,进一步优化了信号传输性能;剥离强度达到 0.55N/mm,虽低于胶原的*表现,但仍显著高于空白组。

DMPS 在成核密度提升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实验测得,15mg/L DMPS 作用下,铜箔成核密度达到 4.89×10⁶dm⁻²,是无添加剂组的两倍多。高成核密度意味着铜箔表面形成的晶粒数量更多、尺寸更小,从根本上保障了低粗糙度特性。

 

经不同浓度 DMPS 粗糙化处理后的铜箔 SEM 图像及铜晶粒尺寸统计分布:(a-a’)DMPS 浓度 0 mg/L,(b-b’)DMPS 浓度 5 mg/L,(c-c’)DMPS 浓度 10 mg/L,(d-d’)DMPS 浓度 15 mg/L,(e-e’)DMPS 浓度 20 mg/L;(f)经 DMPS 粗糙化处理后的铜箔 3D 形貌

 

值得注意的是,当 DMPS 浓度提升至 20mg/L 时,铜颗粒平均尺寸可进一步降至 0.14μm,晶粒细化效果达到峰值,但此时极易出现颗粒团聚现象。团聚的铜颗粒会在铜箔表面形成 凸起,导致剥离强度测试时受力不均,数据波动幅度超过 10%,无法满足工业生产对性能稳定性的要求。因此,综合考量性能与稳定性,15mg/L 成为 DMPS 的*选择。

 

DMPS 浓度对铜箔剥离强度及粗糙度的影响

 

机制解密:两种添加剂的 差异化作用路径

为何两种添加剂的*浓度与性能表现存在差异?深入的机制研究揭示了其背后的 差异化作用路径,核心在于添加剂与铜箔表面的结合方式不同。

胶原:静电吸附主导,饱和吸附

胶原分子的作用机制以静电吸附为核心。在实验所用的酸性粗糙化溶液中,胶原分子中的氨基(-NH₂)会发生质子化反应,形成带正电的 NH₃⁺基团。而铜箔在电化学沉积过程中,表面活性位点会因电子转移呈现负电性,带正电的 NH₃⁺基团通过静电引力吸附于铜箔负电活性位点,形成一层致密的吸附膜。

 

这层吸附膜能够有效阻碍铜离子向铜箔表面迁移,延缓铜离子还原沉积速率,从而为晶粒细化创造条件。实验通过吸附 - 脱附测试证实,当胶原浓度达到 10mg/L 时,其在铜箔表面的吸附量达到饱和状态,此时吸附膜厚度均匀,对铜离子沉积的调控效果*;若浓度继续升高,多余的胶原分子无法再吸附于铜箔表面,只能游离在溶液中,无法进一步提升改性效果。

DMPS:配位键结合,强吸附保障高稳定性

DMPS 的作用机制则依赖于配位键结合,其分子中的巯基(-SH)是关键功能基团。巯基中的硫原子具有较强的电负性,能够与铜箔表面的铜原子形成稳定的 Cu-S 配位键,这种化学键的结合强度远高于胶原与铜箔的静电吸附作用。

同时,DMPS 分子中的磺酸盐基团(-SO₃⁻)具有良好的水溶性,能够增强 DMPS 在粗糙化溶液中的分散性,确保其均匀接触铜箔表面。强配位键结合与良好分散性的协同作用,使得 DMPS 即使在 15-20mg/L 的较高浓度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吸附状态,有效细化晶粒。

DFT 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两种添加剂吸附稳定性的差异。计算显示,胶原的 HOMO(*占据分子轨道)能级为 - 6.12eVDMPS 的 HOMO 能级为 - 2.119eV;胶原的能隙为 6.102eVDMPS 的能隙为 5.443eV。能隙越小,分子越容易与金属表面发生电子转移,吸附稳定性越强。UV-Vis 光谱测试也得出相似结论:胶原的光学带隙为 4.797eVDMPS 的光学带隙为 4.556eV,再次验证了 DMPS 在铜箔表面的吸附稳定性更优。

 

官网:yuanjuxing.com

行业价值: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 桥梁

这项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揭示了添加剂对 HVLP 铜箔的作用机制,更在工业应用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 5G 高频高速电路板材料瓶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技术角度来看,通过添加少量添加剂实现 HVLP 铜箔性能优化,相比传统的涂层改性、激光键合等工艺,具有成本低、操作简便、生产效率高的优势。以一条年产 万吨 HVLP 铜箔的生产线为例,采用添加剂改性工艺,每年可节省设备投入与运维成本超千万元,同时生产效率可提升 20% 以上。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 电子信息、5G 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服务器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高频高速电路板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进而带动 HVLP 铜箔需求激增。据行业预测,2025 年全球 HVLP 铜箔市场规模将突破 50 亿美元,这项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将有效缓解 HVLP 铜箔供需矛盾,推动 5G 相关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上海源聚兴机电

 

未来,科研团队将进一步探索两种添加剂的复合使用效果,通过优化配比实现 “1+1>2” 的性能提升,同时针对不同规格的 HVLP 铜箔(如超薄型、高导热型)开发专用添加剂配方,持续推动 HVLP 铜箔技术迭代升级,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加我为朋友,马上获取专属方案。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