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高端装备提供一站式的技术服务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阴极辊:电解铜箔生产的核心设备 —— 从结构、制造到质量控制的全解析

2025-08-25 112

阴极辊:电解铜箔生产的核心设备 —— 从结构、制造到质量控制的全解析

在电子信息产业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解铜箔作为印制电路板、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基础材料,其品质直接决定下游产品的性能。阴极辊作为电解铜箔生产的核心设备,其制造工艺的精密性与先进性,是保障铜箔厚度均匀、表面光滑、性能稳定的关键。本文将从阴极辊的结构组成、关键部件的制造工艺、核心加工技术、组装流程、质量控制要点、工艺缺陷的影响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解析这一核心设备。

 

一、阴极辊的结构组成

阴极辊由多个关键部件组成,各部件协同工作以实现电解铜箔的生产,核心部件如下:

• 钛筒:直接与硫酸铜电解液接触,是铜离子沉积的载体。

• 钢筒:位于钛筒内侧,起到支撑钛筒防止变形的作用,其 6-8mm 厚的低碳钢壁可承受数吨的径向压力。

• 钢芯:作为整个设备的 骨架,贯穿中心,连接钢筒与两端的端板,内部密布支撑筋板,重量占阴极辊总重的 60%

联系电话:19921272900

• 铜套与铜层:铜套套在钢芯两端,铜层覆盖在钢筒表面,二者导电率均为钢材的 10 倍以上。

• 端板:位于两端,用于密封内部空间以防止电解液渗入,同时固定轴承和导电环。

• 导电环:作为电流的入口,安装在端板外侧,表面镀银的铜环可使电流损失减少 90%

• 轴承:位于端板中心孔,支撑整个辊体高速转动,精度误差不超过0.005mm

• 涂层系统:涂覆于钛筒表面,纳米级氧化膜能稳定铜离子沉积,虽厚度仅 0.01mm,但对铜箔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 传动系统:电机通过齿轮连接钢芯一端,控制辊体以每分钟 30-60 转的速度匀速转动。

• 控制系统:位于操作柜内,可实时监控温度、电流、转速等 20 多项参数。

二、核心部件制造工艺

1. 轴承

• 位置:两端端板的中心孔内,与钢轴过盈配合。

• 作用:支撑辊体高速旋转,保证径向跳动≤0.01mm

• 制造材料为高碳铬轴承钢 GCr15,经特殊处理后硬度可达 HRC60 以上,兼具玻璃的硬度与钢铁的韧性。

• 制造流程:

◦ 锻造:钢坯在 1050℃的高温下被反复锻打,消除内部气孔,使密度提高 20%

◦ 热处理:温度850℃,在保护气氛中进行淬火,防止表面脱碳,淬火后立即放入 180℃油中冷却,再经过 2 小时回火,形成均匀的回火马氏体组织,耐磨性能提升 3 倍。

◦ 精密加工:内圈、外圈和滚动体在超精密磨床上加工,公差控制在 0.005mm 内。

◦ 检测:用激光干涉仪测量圆度,任何一点的偏差超过 0.001mm 即判定为废品。

 

2. 导电环

• 位置:端板外侧,套在钢轴两端。

• 作用:将外部电流均匀导入辊体,接触电阻≤0.05mΩ

• 采用纯度 99.9% T2 纯铜制造,为进一步降低电阻,表面镀 5-10μm 的银层。

• 制造流程:

◦ 熔炼:电解铜在真空炉中加热至 1100℃,去除氧和杂质,使纯度达到 99.95% 以上。

◦ 锻造:铜锭在 800下被压制成圆饼,变形量超过 50%,破碎铸造时形成的粗大晶粒,使导电性提升 15%

◦ 机加工:数控车床将铜饼车成环形,内圈加工出键槽,与钢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 0.01-0.03mm

◦ 表面处理:先用 1000 目砂纸抛光铜环表面,再放入镀银槽中,通过电解让银离子均匀附着,使接触电阻降低 60%

 

3. 钛筒

• 位置:最外层,包裹钢筒。

• 作用:作为铜离子沉积的载体,其表面状态直接决定铜箔质量。

• 采用工业纯钛 TA1 制造,该材料耐硫酸铜腐蚀,表面形成的氧化膜能稳定铜离子沉积。其制造有两种主流工艺:

焊接工艺(有缝钛筒):

• 制板:钛锭轧制成 8mm 厚板材,采用 交叉轧制工艺让晶粒沿轧制方向排列,消除各向异性。

• 卷圆:板材在卷板机上卷成筒状,边缘加工成 V 形坡口,对接间隙≤0.5mm

• 焊接:用 φ1.0mm TA1 焊丝进行氩弧焊,焊接前预热至200-300,层间温度保持在 250℃以下,电流 100A,焊缝宽度控制在 5mm

• 热处理:焊后先在 500℃去应力退火,再在 700℃高温下锻压 30% 变形量,最后 600℃再结晶退火,使焊缝与母材的晶粒度差异≤1 级。

 

旋压工艺(无缝钛筒):

• 熔炼:纯度 99.7% 的海绵钛与 0.1% Y₂O₃混合,在真空炉中经过三次熔炼,制成 φ350mm 的钛锭,杂质含量控制在 0.05% 以下。

• 锻造:钛锭在 800℃下被锻造成 8mm 厚的板坯,变形量超过 70%,破碎铸态的粗大晶粒。

• 轧环:板坯被轧制成环形坯料,高度 300mm,内径 1000mm,轧制温度精确控制在 750℃,保证晶粒均匀分布。

• 旋压:在 6300kN 的液压机上,6 个对称分布的碾压轮逐点挤压环坯,壁厚从 20mm 减到 8mm,同时加热至 300℃,防止钛材脆裂。

• 退火550℃保温 1 小时后空冷,使钛材实现再结晶,最终得到 8-10级晶粒度(晶粒尺寸 10-20μm)。

 

 

 

4. 钢筒

• 位置:钛筒内侧,与钛筒热装配合。

• 作用:支撑钛筒,保证整体刚性,直线度≤0.1mm/m

• 采用 Q235 低碳钢制造,该钢材焊接性能优良,屈服强度 235MPa,能承受巨大的径向压力而不变形。

• 制造流程:

◦ 卷板:6mm 厚的钢板在卷板机上被卷成圆筒,圆度误差≤1mm

◦ 焊接:纵缝采用埋弧焊,电流550-650A,电压 28-32V,焊速450-550mm/min,形成的焊缝强度与母材相当,之后 100% 超声检测。

◦ 校圆:焊接后的钢筒会产生变形,用液压机上的专用模具进行校圆,每次压下 0.1mm,反复多次直到圆度≤0.5mm

◦ 机加工:车床车削外圆,与钛筒配合的表面粗糙度 Ra 3.2μm,保证热装时的贴合率≥95%

5. 端板

• 位置:辊体两端,连接钢芯与钢筒。

• 作用:密封内部空间,承受轴向力,平面度≤0.1mm

• 采用钛合金 TC4Ti-6Al-4V)制造,该材料强度高(抗拉强度 900MPa)且耐腐蚀,重量仅为钢材的一半。

• 制造流程:

◦ 锻造:钛锭在 900℃下锻造成圆盘,变形量 60%,细化晶粒。

◦ 切割:线切割加工出与钢轴、钢筒配合的台阶,公差 H7,保证每个配合面严丝合缝。

◦ 钻孔:加工 12 φ12mm 的螺栓孔,位置度≤0.1mm,确保与钢筒的孔位完全对齐。

◦ 表面处理:喷砂处理使表面粗糙度 Ra 达到 12.5μm,增加与密封圈的摩擦力,防止电解液渗漏。

 

6. 铜套

• 位置:钢芯两端,介于钢轴与导电环之间。

• 作用:连接导电环与钢芯,导电率≥58MS/m

• 采用 T2 纯铜制造,添加 0.02% 的磷提高耐磨性,既保证导电性能又延长使用寿命。

• 制造流程:

◦ 铸造:半连续铸造出 φ200mm 的铜棒,冷却速度 50℃/s,避免产生气孔。

◦ 挤压:300℃下挤压成筒状,变形量 80%,破碎铸造组织,使铜材的导电率提升 10%

◦ 焊接:与导电铜板焊接时,预热至 350℃,采用 MIG 焊(电流 380A,电压 29V),焊后保温缓冷,防止产生裂纹,焊缝的导电率与母材一致。

◦ 车削:内孔与钢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 0.01-0.03mm,外圆与铜排焊接的表面粗糙度 Ra 1.6μm

 

7. 铜层

• 位置:钢筒外侧,覆盖整个辊体表面,两端与钛圈相接。

• 作用:作为主要导电层,承担 90% 以上的电流传导任务,同时为电解反应提供稳定基底,表面粗糙度 Ra 0.8μm

• 采用无氧铜(纯度 99.99%)制造,添加微量银(0.02%)提升导电性能与耐高温性,确保在电解环境下长期稳定工作。

• 制造流程:

◦ 铸造:采用真空水平连铸工艺生产 φ600mm 铜坯,真空度≤1Pa,避免气体夹杂。

◦ 轧制:在 400℃温轧条件下进行多道次轧制,总变形量达 70%,细化晶粒至 5μm 以下,使导电率提升至 102% IACS

◦ 电镀:表面镀覆 5μm 厚纯铜层,采用脉冲电镀技术,电流密度3-8A/dm²,脉冲频率 100-1000Hz低频(如100 Hz)利于晶粒细化,高频(如 500-1000 Hz)可改善均匀性,需结合电解液离子扩散速率调整,镀层致密度达 99.9%,耐盐雾性能≥1000 小时。

◦ 加工:外圆采用超精磨削加工,圆度误差≤0.005mm,与钛圈的配合台阶公差控制在 ±0.01mm,保证电流传导的连续性与均匀性。

8. 钢芯

位置:中心位置,贯穿整个辊体。

作用:支撑所有部件,整合导电系统,同轴度≤0.05mm

钢芯的钢轴部分采用 45 钢制造,经调质处理后硬度 220HB,支撑筋板用 8mm 厚的 Q235 钢板,导电部分采用铜钢复合板(铜层厚 5mm)。

制造流程:

◦ 组焊:钢轴与支撑筋板采用对称焊接,电流 150A,每焊 100mm 就停顿冷却,防止变形,筋板间距 300mm,形成均匀的 骨架

◦ 导电系统安装:铜钢复合板与导电铜板焊接前,先做试板焊接测试,确保焊缝导电率≥50MS/m,然后正式焊接并 100% 超声探伤。

◦ 机加工:整体车削外圆,保证与钢筒配合的同轴度≤0.05mm,表面粗糙度 Ra 1.6μm

◦ 平衡测试:在 300r/min 的转速下做动平衡测试,残余不平衡量≤5gmm,确保旋转时不会产生振动。

9. 辊体

位置:整个设备的主体部分。

作用:整合钢芯、钢筒、铜层、钛筒等部件,形成完整的电解面。

辊体的组装是阴极辊制造的关键环节,各组成部分及连接方式如下:

◦ 阴极辊芯:作为阴极辊的中心支撑部件,通常为钢轴,贯穿整个阴极辊。其两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钢支撑板连接,钢支撑板的外圈面与铜筒相连接。此外,阴极辊芯上还套设有铜套,钛侧板、铜板的内圈面均与铜套连接。

◦ 钢筒:一般由钢 - 铜爆炸复合板卷制而成,位于钛筒和铜筒之间,其外侧与钛筒通过热装过盈配合,内侧与铜筒紧密贴合。钢筒的作用是提供结构强度和一定的导电性,同时作为铜层和钛筒的支撑结构。

◦ 铜层:包括铜筒以及设置在钛侧板内侧的铜板。铜筒内壁上沿轴向等距设有多个导电支撑圈,多个导电支撑圈通过导电铜棒连接,导电铜棒的两端均与铜板相接触,形成导电回路。铜板和钢支撑板的外圈面均与铜筒相连接,钛侧板、铜板的内圈面均与阴极辊芯上套设的铜套连接。

◦ 钛圈:通常指钛侧板,钛筒的两端分别通过钛侧板封堵,钛侧板与钛筒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每个钛侧板内侧依次相接设置有铜板和钢支撑板,钛侧板的内圈面与阴极辊芯上套设的铜套连接。

 

10. 涂层系统

位置:钛筒外表面。

作用:形成稳定氧化膜,控制铜离子沉积,厚度 0.01-0.02mm

制造流程:

◦ 酸洗:钛筒表面用 10% 的硝酸溶液清洗,去除氧化皮,露出新鲜表面。

◦ 阳极氧化:在 5% 的硫酸溶液中,以钛筒为阳极通电氧化,形成均匀的 TiO₂膜,厚度 0.015mm,阳极氧化膜实际硬度可达HV350-400,能抵抗硫酸铜溶液的腐蚀。

◦ 检测:用椭圆偏振仪测量膜厚,偏差超过 0.002mm 就需要重新处理,确保每一点的涂层厚度均匀。

11. 传动系统

位置:钢轴一端,与电机连接。

作用:驱动辊体匀速转动,转速波动≤±0.5r/min

由齿轮、减速机和电机组成,能将电机的高速旋转转化为辊体的低速匀速转动。

制造与装配:

◦ 齿轮加工:45 钢锻件经调质处理后,滚齿加工出精度 6 级的齿轮,齿面淬火 HRC50-55,保证传动平稳。

◦ 减速机装配:行星齿轮减速机的传动比 20:1,能将电机 1500r/min 的转速降到 75r/min,效率≥95%

◦ 电机选型:采用伺服电机,功率 15kW,转速控制精度 ±0.1r/min,确保铜箔厚度均匀。

12. 控制系统

位置:独立操作柜,与设备通过电缆连接。

作用:监控并调节温度、电流、转速等参数,响应时间≤0.1s使用先进系统实际可达≤50ms,分级标准(A≤50msB≤100ms)。

PLC、触摸屏、传感器等组成,如同阴极辊的 神经中枢

配置与编程:

◦ 硬件配置:采用西门子 S7-1200PLC,处理速度 0.1ms / 指令,能同时监控 20 路信号。

◦ 传感器安装:钛筒表面安装红外测温仪(精度 ±1℃),轴承座安装振动传感器(量程 0-5mm/s),电流传感器(精度 0.5 级)实时监测电解电流。

◦ 软件编程:开发专用控制程序,能自动调节转速补偿厚度偏差,当参数超限时立即报警并停机,响应时间≤0.1s

三、旋压与焊接工艺对比

在钛筒制造中,旋压和焊接是两种主流工艺,各具特点:

 

一、铜箔质量

◦ 焊接工艺:由于存在焊缝,若均晶化处理不佳,铜箔易出现 2-3mm 亮带缺陷;但通过新型焊丝和*退火工艺,可使焊缝与母材晶粒度差异≤1 级,能满足常规电子铜箔和动力电池铜箔的质量要求。

 

◦ 旋压工艺:无缝结构使钛筒表面晶粒度均匀(8-10级),生产的铜箔无 亮带缺陷,能满足 6μm 以下极薄铜箔的要求,尤其适合新能源汽车电池、高端芯片用铜箔等对表面质量要求极高的场景。

二、成本

◦ 焊接工艺:材料利用率达85%-92% 以上,设备及模具投入相对较少,整体成本是旋压工艺的50%-60%,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 旋压工艺:设备模具昂贵,从海绵钛到成品钛筒工艺复杂,材料利用率 65%-75%,成本比焊接工艺高。

三、规格限制

◦ 焊接工艺:受钛板尺寸及焊接技术影响较小,可制造直径 4 米以上的大规格钛筒,能满足高产能生产需求。

◦ 旋压工艺:已突破直径3.6阴极辊受设备限制,直径难以超过特定值,大规格设备的模具成本极高,在超大规格阴极辊生产上存在一定局限性。

 

四、生产周期

◦ 焊接工艺:工序相对简单,从钛板加工到成品钛筒生产周期仅 1 个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虽然该工艺具有生产工序短、效率相对较高的特点,但由于阴极辊的制造难度大,对焊接及修复的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且日本设备厂商扩产意愿低,产能严重不足。目前日本 JCU 垄断的阴极辊交货周期长达 18 个月。这 18 个月的周期并非单纯的焊接工艺时间,而是包含了从原材料准备、焊接加工、焊缝修复处理、质量检测到最终交付等一系列环节的整体时间。

◦ 旋压工艺:需经历多道旋压、退火等复杂工序,从海绵钛到成品钛筒需要6-12周,例如,上海昭晟机电通过特种冶炼和立式冷旋压技术,实现了大直径钛坯的批量化生产,周期有所压缩

、国内外产量

◦ 国外(以日本为主):日本在阴极辊制造领域技术先进,主要采用焊接工艺,2019年以前全球 70% 以上的阴极辊由日本新日铁、三船等公司提供,截至 2025 4 月,日本新日铁、三船等公司仍是全球阴极辊核心厂商,前两大厂商占有全球大约 30% 的份额。日本阴极辊单年产量约为 300-350 台。

◦ 国内:2023年国产阴极辊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90%,中国电解铜箔阴极辊市场出货超1350,其中泰金新能的出货量为 583 台,按出货量测算,其在国内市场的市占率超过 40%,位列*。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的市占率为 19%~26%,洪田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占率为 26%~33%基本实现进口替代国内在旋压工艺阴极辊生产上取得显著进展内蒙古航天红岗机械有限公司经技术创新,能够实现年产 200 件大型钛筒的规模,国内头部企业旋压工艺阴极辊年产能已达 100-200 台,且在大直径、高精度领域逐步突破上海昭晟机电(江苏)有限公司有年产 600 套大直径无缝旋压阴极辊的项目

 

 

中国在旋压技术领域的发展路径确实具有独特性,尤其是在航天技术的反向应用(即航天技术民用化)方面表现突出国内已突破旋压钛筒晶粒度10 级(国际先进水平),国内旋压钛筒工艺目前*于国内焊接工艺。

头部企业水平:

洪田科技:其阴极辊产品表面晶粒度等级达到ASTM 12 级(钛圈厚度剩余 6mm 时仍保持 9.5 级),这是目前国内公开数据中*水平之一。

西安航天动力机械有限公司:2.7 米直径阴极辊的钛筒晶粒度从早期的 7-8 级提升至10 级以上,电流密度均匀性显著提高。

西安泰金新能:通过独创的 “钛筒晶粒度和残余应力调控技术”,3.6 米直径阴极辊的晶粒度达到高一致性,但具体数值未完全公开。

企业 / 机构

产品规格

旋压前晶粒度

旋压后晶粒度

工艺特点

兰石铸锻

大直径钛筒锻件

8.0 级

未明确

锻造 + 环轧工艺优化

西安航天

3.6 米阴极辊

7-8 级

10 级以上

无缝旋压 + 特殊热处理

洪田科技

3.6 米阴极辊

未明确

ASTM 12 级

多道次冷旋压 + 高精度控制

某研究团队

实验钛筒

6 级

12 级

520℃退火 + 强制冷却

 

四、总装流程

阴极辊的总装过程需严格遵循设定步骤,以确保最终性能达标,具体流程如下:

• 钢芯预装:将钢轴与支撑筋板焊接固定,用销钉定位(间隙≤0.02mm),然后焊接支撑钢板,焊后检测钢芯直线度≤0.08mm,确保笔直。

• 钢筒与钢芯组装:将钢筒加热至 200℃,热套在钢芯外,冷却后两者紧密结合,用百分表检测圆度≤0.5mm,保证均匀性

• 导电系统安装:将铜钢复合板、导电铜板与铜排焊接,焊缝 100% 超声探伤,导电率测试≥50MS/m

• 钛筒热装:钢筒整体加热至 250℃,钛筒常温套入,冷却后过盈量控制在0.8-1.5mm(镀银状态*值),用压力传感器检测贴合压力≥0.7MPa,接触电阻≤0.05mΩ,确保钛筒与钢筒附着紧密

• 端板安装:端板与钢芯、钢筒通过螺栓连接,扭矩 30Nm,焊后检测平面度≤0.1mm使辊体平整。

• 密封与轴承装配:端板与钛筒间安装氟橡胶密封圈,压缩量 20%,防止电解液渗漏;轴承内圈与钢轴过盈配合(过盈量 0.01mm),外圈与轴承座间隙配合,涂抹高温润滑脂,保证旋转流畅

• 导电环安装:导电环套入钢轴两端,螺栓固定,接触压力均匀,用微欧计检测接触电阻≤0.05mΩ,确保电流通畅。

• 传动系统连接:电机通过减速机与钢轴齿轮连接,试运行时检测转速波动≤±0.5r/min,保证旋转稳定性

• 涂层处理:钛筒表面经酸洗、阳极氧化形成 0.015mm 氧化膜,用椭圆偏振仪检测膜厚均匀性,偏差≤0.002mm

• 控制系统调试:连接传感器与 PLC,校准温度、电流、转速等参数,模拟运行时响应时间≤0.1s,确保中枢反应灵敏。

• 最终检测:整体精车钛筒外圆,保证圆度、直线度、表面粗糙度合格;金相显微镜检测晶粒度8 级;通电测试电流分布偏差≤5%,各项指标全部达标后方可合格出厂。

圆度:一般要求控制在 0.02mm~0.05mm 以内。对于大直径阴极辊(如 3.6 米及以上),由于刚性影响,圆度公差可能会放宽至 0.05mm~0.1mm,但需确保旋转时的动态平衡性,避免因偏心导致铜箔厚度不均。

直线度:通常要求每米长度内直线度不超过 0.02mm~0.05mm,整体长度(如 6 米级阴极辊)的直线度需控制在 0.1mm~0.3mm 范围内。直线度直接影响铜箔与阴极辊的贴合均匀性,是保证箔材厚度一致性的关键指标。

表面粗糙度:钛筒外圆表面粗糙度需达到 Ra 0.8μm~Ra 0.025μm,部分高精度阴极辊(如用于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甚至要求 Ra 0.01μm~Ra 0.02μm(镜面级)。低粗糙度可减少铜箔表面缺陷,提升箔材光泽度和力学性能,同时降低电解过程中杂质的附着风险。

 

钛辊表面粗糙度处理

在线研磨:不织布辊刷

电解铜箔生产线的车间里,高速旋转的不织布辊刷正在对阴极辊进在线研磨作业。其中包含复杂的材料科学与工艺设计。

这种不织布辊刷采用三维网状结构,由特制纤维、磨料矿砂和树脂通过特殊工艺复合而成。

传统钢丝刷容易在钛表面造成划痕,而普通砂纸的磨料容易脱落污染电解液。这种不织布结构既能有效去除氧化层,又能通过自身弹性缓冲研磨压力。

在实际应用中,不织布辊刷的选型需要通过精密计算确定

• 对于新投产的钛辊,推荐使用3M #1500 粒度的 SPL15 材料,既能快速达到 Ra0.08 μm的表面粗糙度,又能形成均匀的微观纹理,利于铜离子均匀沉积

• 针对连续生产 72 小时后的钛辊,3M#2000 粒度的 EXT201 硬型辊刷更适合,其自锐性矿砂可高效清除顽固氧化层,同时保持研磨效率稳定

• 当生产线切换不同厚度铜箔时,通过更换 5 硬度(中硬)与 7 硬度(硬)的辊刷组合,可在 30 分钟内完成表面状态调整,减少停机时间

 

案例显示,采用相应在线研磨方案后,铜箔的针孔数量从每平方米 8 个降至 1 个以下,厚度偏差控制在 ±0.2 μm内,产品合格率提升 12%。更关键的是,由于辊刷寿命延长至传统产品的 2.3 倍,每年可节省耗材成本超百万元。

实验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参数:钛辊与辊刷的平行度误差需控制在 0.03mm/m 以内,研磨压力保持在 0.15-0.2MPa,转速比设定为 1:1.2 时,可获得*表面一致性。这些参数已被多家头部企业纳入标准作业指导书。 官网:yuanjuxing.com

离线修复:薄膜砂带的钛辊修复

当阴极辊遭遇意外损伤 —— 比如被金属碎屑划出深度 2 μm的划痕,或因电流异常产生局部烧蚀时,在线研磨就难以胜任,必须进行离线修复。

3M373L 砂带采用 25 μm厚的聚酯薄膜背基,配合精密涂覆的碳化硅磨料,能实现 0.01 μm级的材料去除精度。与传统纸质背基砂带相比,其抗撕裂强度提高 300%,磨料附着力增强 50%,在阴极辊修复中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

离线研磨的工艺流程精密要求极高

1. 预处理阶段:用 362L 粗砂带(#800 粒度)快速去除大面积氧化层,此时需控制进给速度 5m/min,确保钛表面温度不超过 40℃,避免热变形

2. 精细修复阶段:换用 372L 砂带(#1200 粒度)对损伤部位进行局部研磨,通过接触轮压力的微调(0.05MPa 递增),逐步消除划痕深度

3. 镜面处理阶段:最后使用 373L 超精细砂带(#2000 粒度)进行整体抛光,配合专用冷却剂,可将表面粗糙度降至 Ra0.05 μm,达到镜面效果

 

六、质量控制要点

阴极辊的制造过程对精度要求极高,任何环节的微小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需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避免,具体如下:

• 钛筒晶粒度控制:若晶粒度低于 8 级(晶粒>40μm),铜箔表面会出现 光斑。某案例中,晶粒度降至 6 级时,铜箔色差合格率从 98% 骤降至 65%,直接导致产品降级。因此,需通过*的熔炼、锻造及退火工艺,确保晶粒度达标。

• 焊接质量控制:铜套与小铜环焊接时,若预热温度低于 350℃,会产生深度达 3mm 的裂纹,使局部电阻增大 5-10 倍,导致铜箔出现烧蚀缺陷。需严格控制焊接预热温度、电流、电压等参数,并通过超声探伤等手段检测焊缝质量。上海源聚兴机电

• 辊芯同轴度控制:当同轴度超过 0.08mm 时,轴承局部应力会增加 3 倍,温度升至 80℃以上,导致润滑脂失效,严重时辊体卡死停机,造成生产线中断。需在机加工及组装过程中,通过精密测量工具确保同轴度符合要求。

• 过盈量控制:钛筒与钢筒过盈量不足 0.8mm 时,接触电阻增至 0.3mΩ,会使铜箔生产速度下降 20%;过盈量超过 1.5mm 时,钛筒会发生塑性变形,*丧失精度。需通过精确计算和控制加热温度,确保过盈量在合理范围内。

• 钛辊表面粗糙度控制:钛辊表面粗糙度大于 1.0μm 时,铜箔表面划痕发生率增至 15%,产品优等率下降 25%;粗糙度小于 0.3μm 时,辊面与铜箔间吸附力过强,收卷时易出现褶皱,废品率上升至 8%。需通过金刚石砂轮精细打磨和粗糙度仪实时监测,确保表面粗糙度在规定范围内。

为实现上述质量控制目标,各工序需采用相应的检测手段:原材料纯度用光谱仪检测,尺寸精度用三坐标测量机验证,焊接质量用超声探伤仪检查,电气性能用微欧计和示波器测试等。

七、国产化突破

过去,直径 2700mm 以上的阴极辊长期依赖进口,设备售价高达数百万元,整体比国内贵1倍左右),且交货周期长达十几个月2016 年,我国实现了阴极辊国产化突破,目前不仅能生产直径3600mm 的大规格阴极辊,性能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体表现如下:

• 精度指标:国产采用旋压成形的筒形件,直线度可≤0.5mm、椭圆度2mm、晶粒度 9及以上,与国外产品相当。根据《钛阴极辊》标准,产品采用百分表检测阴极辊表面直线度,要求其百分表跳动0.08mm,即直线度≤0.08mm

• 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 60%-70%,大幅降低了电解铜箔企业的生产成本。

• 交货周期:缩短至个月,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这一突破得益于工程师们对多项关键技术的攻克,包括大规格钛筒旋压 / 焊接技术、焊缝均晶化难题解决以及专用焊接材料研发等。目前,国产阴极辊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电子信息、5G 基站等领域,为我国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

阴极辊的制造融合了材料科学、精密加工、焊接技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知识。这一重达 8 以上的设备,能够生产出比头发丝还薄的铜箔,其背后是对每个细节的*追求 —— 从钛筒表面小于10μm 的晶粒,到轴承 0.005mm 的公差,再到控制系统短于0.1s 的响应速度,均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智慧与实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解铜箔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阴极辊技术也将不断进步。未来,有望出现更大规格、更高精度、更优性能的阴极辊,为 中国制造贡献力量,使电解铜箔在更多高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

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加我为朋友,马上获取专属方案。

微信二维码